說不要不要的孩子

談反身制約動機

動機在行為分析中是很重要的一環,甚至有時在療育中使用動機操作比單純用增強策略更為關鍵。

來談反身制約動機,反身制約動機顧名思義其也是一種動機,這個動機會出現在嫌惡事件之前,即事件的結束是個體的增強;像是我們常見的逃避行為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。

逃避不想做的事情是很常見的事情,孩子也應該有表達拒絕的權利,然而當孩子的拒絕行為過多時,其實也減少了孩子去體驗與探索新事物的機會,那麼有哪些方式可以促進孩子的學習動機呢?

以下分享11種教學調整方式(Carbone等, 2007)

1.安排競爭型增強物
我們可以選擇孩子喜歡的活動或減少工作量放在任務後,讓孩子有意願去完成比較不想進行的活動,像是你寫功課看電視。

2.配對教學環境與正增強
先了解孩子喜歡的東西,並把喜歡的東西布置在環境中,例如看醫生時醫院會撥放孩子喜歡的卡通、將孩子喜歡的動物及數字放在教室的牆面上,讓孩子更喜歡教室。

3.零錯誤教學
孩子若容易拒絕新事物時,有可能是因為不知道或不理解應該怎麼做,這時大人可以透過零錯誤教學,從活動的最開始就開始輔助,以增加孩子的成功經驗並提升學習表現;像是孩子不會脫鞋子放鞋櫃,大人可以用肢體協助帶著孩子撕開鞋帶、脫下鞋子、找到鞋櫃、擺好鞋子,從最開始的步驟協助孩子完成直到流程結束。

4.淡入教學指令
一上課就一直教上課內容是很容易讓孩子反感的,試想我們自己上課的經驗,若老師走進來,在開始上課前,先問一下學生的假日做了什麼,或者先分享有趣的消息後再慢慢加入課程內容,我們自己也會覺得比較輕鬆、更有注意力,孩子亦同。例如我曾經參觀過的一個幼兒園課堂,老師在上英文課,她使用了很多的動物模型,讓孩子先看看不同的動物,再拿著蘋果、飛機、鱷魚去介紹字母A,就是一個很棒的引起動機方式。

5.變化任務內容
一直做重複的事情是很無趣的,就像是考試前一直拼命算練習題,很容易會在練習中看看手機、整理房間的那種狀態,心智成熟的大人能控制自己的分心行為,但孩子就不一定了,因此我們可以透過變化任務的內容或材料,讓孩子更有意願重複學習重要概念。例如除了用卡片認識動物、水果外,也可以透過繪本去認識動物、水果,也可以到動物園或農場,雖然學習的主題是相同的,但是後者的變化會讓學習過程更有趣。

6.調整教學速度
有些孩子的等待行為尚在建立中,有時教學者的教學節奏太慢,容易會讓孩子在空檔容易有不合作的行為發生。例如老師準備教學材料的時間過長,孩子可能就會趁老師忙碌的空檔開始跟同學聊天、拿東西。

7.中和活動
一直密集上課可能會影響到孩子後半段的學習狀況,這時候可以嘗試透過中和活動去調節孩子的注意力並提升學習效率。像是學校下課時間的健身操,對某些孩子就有中和活動的效果。

8.使學生做選擇
當孩子在學習過程中,若有選擇的機會,會發現孩子的參與行為會更好。像是看書的時候讓孩子選擇要看哪一本書、或是讓孩子決定晚上回家後要怎麼安排自己的時間去完成作業。

9.難易交錯教學
連續出現簡單的任務,接著加入一個不預期的困難任務,孩子會有比較高比率的機會去完成。例如喜歡數字不喜歡動物的孩子,可以在看卡片的活動中,在很多的數字卡片穿插一個動物卡片,讓孩子也有機會去接觸、學習動物。

10.介紹新任務
教室中的新玩具總是特別吸引人,簡單介紹新材料或玩具的新玩法可能對一些孩子有效果,也能減少問題行為,提高參與動機。

11.控制教學時間長度
若孩子一開始的參與表現佳,但隨時間的增加,參與度下降,也許是逃避的動機正在增加。若觀察到孩子學習容易會出現這種狀況,可以將孩子的學習任務分段,例如3-5歲的孩子注意力可維持約5分鐘,我們可以將共讀的時間安排在5分鐘左右,中間加入中和活動後,再繼續看書的後半段,將教學任務分段進行也是一種可以嘗試調整的方式。

讓孩子樂在學習有很多方式,了解反身制約動機的概念後,我們也能更有方法地去誘發孩子的學習動機,透過不同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學習原來這麼有趣;等孩子能自主學習時,他們也會慢慢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,並在學習中找到自己願意花時間投入的目標。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