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談注意環境線索
「孩子去公園排隊都不能等,會去抓前面的男生,把人家弄哭了」
「最近上課越來越調皮了」
「要教他東西每次都跑來跑去,都不知道怎麼教」
因為住在小城鎮的緣故,媽媽平時都是自己帶孩子練習。孩子目前兩歲,他們也有去排早期復健的課程,但孩子上課也多是跑來跑去,因此回到家,她也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練習。
我們進行了幾次課,透過遠距回饋教導家長,讓孩子可以先進行簡單的任務。簡單的任務包含一起吃東西、一起玩玩具、孩子看向家長手上的卡片、模仿孩子的聲音一起說話等。孩子後來也能開始放一樣的卡片,在家離開位子的狀況雖有改善,但仍不時會出現。
在後續的課程中,我請家長先調整上課的桌面,上課第一件事是請家長出示圈叉卡。用增加環境線索的方式,讓孩子注意到不同情境(上課坐好與休息走動)的轉換。孩子在需要待在座位坐好的練習,他可以坐在位子上操作教具;即使練習過程中,孩子跑掉了,家長也能拿著卡片,告訴孩子現在事情還沒做完,還不能離開找玩具;家長有了清楚的提示策略,孩子也會開始留意到不同情境下的條件差異。
在實驗中,也常會加入讓當下情境更明顯的區辨策略。
Esposito等人在2021年的研究中,為了減少孩子過多的自言自語行為,研究者將綠卡連結成可以自由說話的情境,將紅卡連結成當有自言自語反應時,說話反應會被中斷,並且會給新任務讓孩子練習。後續再逐步增加紅卡的出現時間,減少綠卡出現的比例,最後有效地減少參與者的自言自語行為。
其實這樣的策略,很多家長自己在家也有使用過。
先前疫情爆發的時候,有些人改為在家工作的型態,為避免家中孩子打擾到工作,有的作家會建議在桌子旁邊放一個杯子,當杯子裡放了紅筆時,表示這是爸爸媽媽的工作時間、當杯子放了綠筆時,表示這是爸爸媽媽工作的休息時間,有事情可以過來找大人。
有的則是固定自己的工作區,像是爸爸媽媽坐在角落安靜的位子時,就是在工作,孩子要到旁邊自己看書、畫圖,到爸爸媽媽離開位子到沙發後,就是一起聊天、玩遊戲的時間。
這些都是讓環境線索更明顯,有助於孩子能快速發現並因應情境來表現合宜行為的方式。爸爸媽媽們,有的時候除了對孩子當下的行為給予斥責結果外,別忘了,調整事前環境刺激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