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,你該做的事情都做完了嗎。

-談自我管理策略

先前大寶放學回家,一進門就把東西丟一地,左邊地上放著書包,右邊地上放著口罩,地上還有她一回家就灑了一地的小玩具……,我跟著後面一邊告訴她要放好,一邊催促她;而大寶嘴巴說著知道,但也沒有要來放好的樣子,最後的最後,我拉高嗓門提高音量請她離開玩具櫃,馬上去收拾,她才站起來開始收….。後來我把家裡的櫃子調整一下位子,決定要讓她"自我管理"放學回家後的收拾行為。

  然而哪種行為是自我管理的行為呢?其實所有自我控制以及自我管理的策略都包含兩種行為: (1) 一個人想要改變的目標行為; (2)用以控制目標行為的自我管理行為。

  舉例來說:我想減少喝飲料的情形,既可以省錢也能顧及健康。在這個例子中,目標行為是一週只喝兩次飲料;自我管理行為是隨身攜帶水壺,並在手機下載喝水APP監測每日的喝水量。

  我們廣泛來看何謂「自我管理」,其意旨:當一個人運用一些策略以"達到"想要的行為改變,這是一個刻意廣泛、功能取向的自我管理定義,也就是說,個人必須達到自己所設定的目標行為,從中產生的預期改變,才能稱為自我管理。

  所以如果我們只是做計劃,或是需要他人提醒才會記得做到這件事,對照上述的描述來說,這些都不算是做到自我管理的行為。

  生活中也有很多自我管理的例子,像是我們擔心隔天會忘記要做的工作,所以會寫便利貼或直接在記事本上註記要完成的事項;亦或是考試前,學生事先將每日的讀書計畫安排好,並在當天勾選已念完的科目等等。

  自我管理是一項重要的技能,但卻不是一門專業的科目,沒有老師會去教導孩子應該如何做到自我管理,更別提自我評估與自我回饋。孩子似乎多傾向等待老師的指導與回饋。教會孩子進行自我管理有許多好處:可以更有效率地幫個人安排好生活,也可以有策略地完成較大或困難的任務,也能實現設定好的目標,提升目標達成者的自我效能。

  那麼該如何帶著孩子做到自我管理的行為呢?在設定好明確的目標行為後,前事本位的自我管理方法包含如下各種策略:

1.操弄動機,例如帶水壺,以減少因口渴去購買飲料的行為。

2.提供反應提示,例如在家中門上貼上便利貼"記得帶傘",隨時提醒要表現出目標行為。

3.建立一個流程的初始行為,例如出門前先檢查有沒有拿悠遊卡。

4.移開做不期待行為所需的材料,例如在沒有放置電腦、電視、手機的房間寫作業,確實的完成作業。

  回到大寶放學收拾的狀況,那時候,為了要帶著大寶自我管理收拾自己物品的行為,我先將家中的櫃子空出一格,預備讓她放書包。接著,我想了一個回家要做的流程讓她完成:放書包→丟口罩→脫襪子→洗手;並在她一進門就開始帶著她完成這個流程,同時我也告訴她,她必須要先把這些事情完成才能去玩玩具;在她熟練這個流程後,慢慢地我開始會看見大寶自己放學回到家會把自己的東西收拾好,可愛的是,有時她完成後,還會自己跑來跟我說,媽媽我今天有自己把書包收好才玩玩具喔!我也暗自高興,太好了我又能少提醒一件事了(笑)。

  管理自我的行為很重要,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從生活中去練習如何計畫要完成的事情,孩子也能從自己的表現中感受到自我管理的好處,這是獨立的一種展現,千萬不要讓自己不小心變成「直升機父母」累壞自己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