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子共讀這樣做,讓我更了解孩子

應該每個孩子都很愛聽故事,我的孩子當然也不例外。從小我就買很多故事書給她,除了經典繪本外,假日有空時也會帶著她到圖書館借書,這也是她每週期待的行程之一。

唸故事給孩子,其實也是在考驗家長的表演能力,常常同一本書我就要換不同的角色的聲音唸給她聽,為的就是希望增加她對閱讀的興趣。慢慢地,現在也觀察到,這位小姐姐也開始仿效媽媽,會拿書給弟弟,還主動說:「來!弟弟,姐姐唸故事給你聽♥。」所以我們家小寶開始閱讀的時間比姐姐早,從六七個月就開始被姐姐"陪"著看書了。

在大寶對閱讀越來越有興趣後,我希望她不僅是當個聽眾而已,所以在故事聽完後,現在,我會在後面多問她一個問題讓她思考。

「你聽完這個故事,如果你遇到這個公主(主角),你會對她說什麼呢?」

她有時候會回答我故事最搞笑的部分,像是「河馬怎麼一直亂放屁」;有的時候會認真的邊指著書說「公主跟王子跳舞好開心」、「媽媽下次你也買這個給我好不好?」總用天真的童言童語回答著我的問題。

孩子認真用她的觀點回應問題,無論是稱讚或指責故事裡的角色。聽故事就像是在和故事角色互動,而我們可以透過這個討論更了解孩子們的第一反應。

孩子說著角色好,亦表示孩子認同這些表現是「好的表現」,孩子也會期待我們看見她表現出的好行為。

若孩子訓斥故事角色,比方說小豬怎麼不好好排隊,大野狼怎麼亂撞別人的房子;像我們家的孩子對這些內容就會說的氣呼呼地,還一邊插著腰表演(笑)。這些回答因為是孩子的直覺下的反應,我們可以聽看看孩子是怎麼告訴別人不要做哪些事,他們的語氣跟句子是否合適,也可以直接告訴孩子,如果她這樣說,也許別人聽了會生氣或難過,讓孩子練習同理別人的感受。

花點時間陪伴孩子對他們而言是很重要的事,責任不能只丟給老師,幼兒園只是輔助,家庭教育才是最重要的。藉由聽故事的互動,孩子會樂於分享幼兒園的大小事,親子關係也能更加緊密。

你是在增強孩子還是賄賂孩子?

談增強法則

美美(化名)是一名家庭主婦,美美說她對於孩子不聽話的行為感到很頭痛,她說:「我都有在他不聽話的時候沒收他的東西,爸爸也會處罰他,但他就是不聽話。」我又問:「比如他玩具不收的話,你會怎麼做呢?」媽媽:「我不會幫忙他,但是假日就不會帶他出去玩,因為他不聽話…。」

我們總認為我們是以正向行為的方式在教養孩子,但感覺這種「談條件」的狀況似乎時常發生,我們告訴孩子:「如果你不收玩具,你假日(遙遠的獎勵)就不能出去玩。」後來,孩子妥協了,他可能是因為假日想出去玩所以開始收玩具,另一個可能是,爸爸媽媽看起來很生氣,所以要趕快收拾,不然等下會有更可怕的處罰會出現。

總之,孩子收拾了玩具,但孩子也學到了下次可以跟爸爸媽媽說,我要先出去玩,回來再收玩具。並且可能舉一反三出現在其他相似的情境,例如:爸爸你先買這個玩具給我,我回家會乖乖把飯吃掉。雖然孩子的行為看起來有發生改變,但這種「談條件」的狀況總感覺很不自然,似乎不給獎勵的話,孩子就不願意表現出好行為。

所以,我們先來釐清,到底什麼是正增強,什麼是賄賂。

所謂的增強物,意旨能使孩子產生動機發生行為改變的物品或活動或社會性增強,例如食物、糖果、電視、玩具、手機、桌遊、讚美、擁抱、搔癢等。而正增強,即在孩子好行為出現後,給予孩子增強物,以增加好行為未來的發生率。

賄賂則是 1. 在好行為發生之前告知獎勵,誘使孩子出現好行為,例如上述例子「爸爸先買玩具給你,但是你回去要好好吃飯。」-用獎勵收買孩子,誘使孩子出現好行為。

或者是 2. 先告知獎勵,並用來停止不好的行為。例如:「你不哭我就帶你去騎腳踏車」-同樣是用獎勵收買孩子,誘使孩子出現好行為,並且孩子可能學會了用不好的行為要求到獎勵。

但如果收買有用的話,為什麼不建議使用呢?因為賄賂並不會增加好行為未來的發生率。試想,孩子每次都要看到獎勵才願意配合,那孩子出現好行為的主動性肯定不高。若孩子每件事都需要多次耳提面命下才能完成,我們在與孩子互動時的情緒一定多少也會受到影響。所以用收買的方式除了無法解決行為問題,很有可能還會增加行為問題的發生。

這裡分享幾個例子讓大家比較清楚正增強的使用:

1.立即增強:講電話時,孩子在旁安靜看書,沒有出聲音吵鬧,比個大拇指讚美孩子的安靜表現。(遙遠的獎勵不易增強到特定的好行為,因為在獲得遙遠的獎勵前還會發生很多事件,孩子不容易與自已當下的好行為連結在一起。)

2.普馬克法則:先寫完功課才能看電視。(大人可以先跟孩子預設好規則:先完成較不喜歡的活動,再去進行喜歡的活動。)

3.正增強是發生在好行為之後:因為有把飯吃光光,提供孩子玩ipad遊戲的時間。(提高吃完飯此一行為未來的發生率,之後再逐漸褪除增強物轉變成社會性讚美或自然增強,如吃光飯就不易肚子餓。)

4.設定合理的增強標準:先把你的玩具收好,收好後才能看電視。(視孩子現有的能力去訂定規則,若要求幼齡的孩子除了收好玩具、折好外套再去洗碗,過於困難的任務,孩子可能會在過程中容易放棄或出現大哭的行為,無法持續表現好行為)

以上整理出四點關於正增強的使用原則,最後分享我很喜歡的一句話:「教育,是一種生命影響生命的歷程,也是生命感動生命的旅程。」家長就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位老師,教養方式對於孩子的影響不言而喻,我們和孩子,存在一種生命相互影響、相互感動的關係。增強並不是裹著蜜糖的毒藥,以正確的方式去應用增強,每次的相處都將會是彼此的甜蜜時刻。

【4月主題分享】-情緒教學

情緒對孩子而言是較為抽象的概念,該如何引導孩子更精確的描述內在感受呢?

孩子氣得又叫又跳時,除了告訴孩子安靜外,平常可以怎麼帶著孩子控制情緒呢?

同理心的表現又是從幾歲開始呢?

本月主題分享將依據三個情緒發展階段,說明該如何加入不同的策略來進行教學,分享結束後有提供Q&A的時間,歡迎有興趣的人一同參與!

日期:2023/04/05 晚上20:00-20:50
費用:免費
地點:google meet 線上視訊平台
備註:報名成功後,將於活動前三天發送視訊連結至報名填寫的E-MAIL中。
報名連結
https://www.beclass.com/rid=274b0b86422996e92e33

生活中的刺激控制

Photo by Ketut Subiyanto on Pexels.com

談注意環境線索

「孩子去公園排隊都不能等,會去抓前面的男生,把人家弄哭了」

「最近上課越來越調皮了」

「要教他東西每次都跑來跑去,都不知道怎麼教」

因為住在小城鎮的緣故,媽媽平時都是自己帶孩子練習。孩子目前兩歲,他們也有去排早期復健的課程,但孩子上課也多是跑來跑去,因此回到家,她也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練習。

我們進行了幾次課,透過遠距回饋教導家長,讓孩子可以先進行簡單的任務。簡單的任務包含一起吃東西、一起玩玩具、孩子看向家長手上的卡片、模仿孩子的聲音一起說話等。孩子後來也能開始放一樣的卡片,在家離開位子的狀況雖有改善,但仍不時會出現。

在後續的課程中,我請家長先調整上課的桌面,上課第一件事是請家長出示圈叉卡。用增加環境線索的方式,讓孩子注意到不同情境(上課坐好與休息走動)的轉換。孩子在需要待在座位坐好的練習,他可以坐在位子上操作教具;即使練習過程中,孩子跑掉了,家長也能拿著卡片,告訴孩子現在事情還沒做完,還不能離開找玩具;家長有了清楚的提示策略,孩子也會開始留意到不同情境下的條件差異。

在實驗中,也常會加入讓當下情境更明顯的區辨策略。

Esposito等人在2021年的研究中,為了減少孩子過多的自言自語行為,研究者將綠卡連結成可以自由說話的情境,將紅卡連結成當有自言自語反應時,說話反應會被中斷,並且會給新任務讓孩子練習。後續再逐步增加紅卡的出現時間,減少綠卡出現的比例,最後有效地減少參與者的自言自語行為。

其實這樣的策略,很多家長自己在家也有使用過。

先前疫情爆發的時候,有些人改為在家工作的型態,為避免家中孩子打擾到工作,有的作家會建議在桌子旁邊放一個杯子,當杯子裡放了紅筆時,表示這是爸爸媽媽的工作時間、當杯子放了綠筆時,表示這是爸爸媽媽工作的休息時間,有事情可以過來找大人。

有的則是固定自己的工作區,像是爸爸媽媽坐在角落安靜的位子時,就是在工作,孩子要到旁邊自己看書、畫圖,到爸爸媽媽離開位子到沙發後,就是一起聊天、玩遊戲的時間。

這些都是讓環境線索更明顯,有助於孩子能快速發現並因應情境來表現合宜行為的方式。爸爸媽媽們,有的時候除了對孩子當下的行為給予斥責結果外,別忘了,調整事前環境刺激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。

圈叉卡檔案下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