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在增強孩子還是賄賂孩子?

談增強法則

美美(化名)是一名家庭主婦,美美說她對於孩子不聽話的行為感到很頭痛,她說:「我都有在他不聽話的時候沒收他的東西,爸爸也會處罰他,但他就是不聽話。」我又問:「比如他玩具不收的話,你會怎麼做呢?」媽媽:「我不會幫忙他,但是假日就不會帶他出去玩,因為他不聽話…。」

我們總認為我們是以正向行為的方式在教養孩子,但感覺這種「談條件」的狀況似乎時常發生,我們告訴孩子:「如果你不收玩具,你假日(遙遠的獎勵)就不能出去玩。」後來,孩子妥協了,他可能是因為假日想出去玩所以開始收玩具,另一個可能是,爸爸媽媽看起來很生氣,所以要趕快收拾,不然等下會有更可怕的處罰會出現。

總之,孩子收拾了玩具,但孩子也學到了下次可以跟爸爸媽媽說,我要先出去玩,回來再收玩具。並且可能舉一反三出現在其他相似的情境,例如:爸爸你先買這個玩具給我,我回家會乖乖把飯吃掉。雖然孩子的行為看起來有發生改變,但這種「談條件」的狀況總感覺很不自然,似乎不給獎勵的話,孩子就不願意表現出好行為。

所以,我們先來釐清,到底什麼是正增強,什麼是賄賂。

所謂的增強物,意旨能使孩子產生動機發生行為改變的物品或活動或社會性增強,例如食物、糖果、電視、玩具、手機、桌遊、讚美、擁抱、搔癢等。而正增強,即在孩子好行為出現後,給予孩子增強物,以增加好行為未來的發生率。

賄賂則是 1. 在好行為發生之前告知獎勵,誘使孩子出現好行為,例如上述例子「爸爸先買玩具給你,但是你回去要好好吃飯。」-用獎勵收買孩子,誘使孩子出現好行為。

或者是 2. 先告知獎勵,並用來停止不好的行為。例如:「你不哭我就帶你去騎腳踏車」-同樣是用獎勵收買孩子,誘使孩子出現好行為,並且孩子可能學會了用不好的行為要求到獎勵。

但如果收買有用的話,為什麼不建議使用呢?因為賄賂並不會增加好行為未來的發生率。試想,孩子每次都要看到獎勵才願意配合,那孩子出現好行為的主動性肯定不高。若孩子每件事都需要多次耳提面命下才能完成,我們在與孩子互動時的情緒一定多少也會受到影響。所以用收買的方式除了無法解決行為問題,很有可能還會增加行為問題的發生。

這裡分享幾個例子讓大家比較清楚正增強的使用:

1.立即增強:講電話時,孩子在旁安靜看書,沒有出聲音吵鬧,比個大拇指讚美孩子的安靜表現。(遙遠的獎勵不易增強到特定的好行為,因為在獲得遙遠的獎勵前還會發生很多事件,孩子不容易與自已當下的好行為連結在一起。)

2.普馬克法則:先寫完功課才能看電視。(大人可以先跟孩子預設好規則:先完成較不喜歡的活動,再去進行喜歡的活動。)

3.正增強是發生在好行為之後:因為有把飯吃光光,提供孩子玩ipad遊戲的時間。(提高吃完飯此一行為未來的發生率,之後再逐漸褪除增強物轉變成社會性讚美或自然增強,如吃光飯就不易肚子餓。)

4.設定合理的增強標準:先把你的玩具收好,收好後才能看電視。(視孩子現有的能力去訂定規則,若要求幼齡的孩子除了收好玩具、折好外套再去洗碗,過於困難的任務,孩子可能會在過程中容易放棄或出現大哭的行為,無法持續表現好行為)

以上整理出四點關於正增強的使用原則,最後分享我很喜歡的一句話:「教育,是一種生命影響生命的歷程,也是生命感動生命的旅程。」家長就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位老師,教養方式對於孩子的影響不言而喻,我們和孩子,存在一種生命相互影響、相互感動的關係。增強並不是裹著蜜糖的毒藥,以正確的方式去應用增強,每次的相處都將會是彼此的甜蜜時刻。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