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常生活中的動機

經常有很多家長在訪談的時候,會告訴我孩子對什麼都不感興趣,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滑手機,這並不意外,因為手機經常與其他增強活動(看影片、玩遊戲、聽音樂、與朋友在社群上交流)配對,而且是相當成功地配對,因此手機對大人或孩子而言,在生活中早已是不可或缺的東西,但我們還是希望孩子不要過度用眼,那麼與孩子互動時,除了手機,還有其他誘發孩子動機的方式嗎?

之前與大陸家長進行線上培訓課程討論時,也有提到"擴展"學齡前孩童興趣的內容。

答疑簡報

文章連結

本篇文章主要想跟大家分享,我對於不同年齡的學習者時,經常使用來誘發孩子動機的幾種方式:

1.學齡前-組合式功能性玩具 (functional toy) /假扮(假想)遊戲 (pretend play)

功能性遊戲通常會有固定的玩法,很適合在遊戲當中,作為跟孩子互動的材料,能在自然情境中藉由遊戲產生許多和孩子有對話的機會。比方孩子可以在軌道少一段的時候,跟我們詢問「軌道在哪裡」,或進行邀請,讓大人或同儕共同加入遊戲,也能在遊戲中,看見孩子有指導同儕的機會,我們可以從孩子指導他人的行為,觀察他們對話時的語氣、用詞、衝突、問題解決等能力。當然在假想遊戲中,孩子的腳本會更豐富,玩法與互動方式也會更多元。

2.國小-活動計畫表

國小的孩子,我們希望孩子能有自行規劃自己行程的能力,將自己的事情做好,而不是要我們多次提醒下,才願意放下手機。這時候,通常會使用普莫克原理(Premack’s principle),也就是「先完成A事情(比較不喜歡的活動,再去做B事情(喜歡的活動)。」的方式,來帶著孩子練習安排時間。針對容易忘記有哪些事情需要完成的孩子,大人可以製作視覺化的工作表,透過工作表的視覺化,可以與孩子清楚討論每件事情的安排順序,也能讓孩子在完成活動的過程中,獲得視覺回饋(全部完成)。

我們可以在孩子的工作表內穿插幾個他們較喜歡的任務,讓他們可以休息一下。也可以是在全部的活動完成後,再開始去進行喜歡的活動 ( 例如:畫圖、看電視 ),這部分的任務量需要依照孩子的狀況做調整。

3.國中/高中-自我管理/檢核表

檢核表

圖片來源:http://2016.twowin.com.tw/submenu/index/Reading-methods/1901

對於國中生以及高中生,通常孩子們已較有自我意識,通常也有繁重的課業壓力,因此我大部分會在跟他們討論好未來的目標後,會使用較簡單的策略,和他們共同設計自我管理的表格,請他們想想哪些是做的到的事情,然後我會增加一項,他們比較不容易達成的事情,並且針對那一個項目,做bonus(x2),透過自行記錄的過程,依據不同的任務,去做區別性增強,並請他們自行監控執行的狀況。從簡單的紀錄表中,孩子們能從表格看到自己的進步,他們也會越來越願意嘗試達到我們預設的標準,自然而然,完成不容易達成的事項就變多了。

各位家長們、老師們還有哪些誘發動機的方式呢?歡迎在留言區分享喔!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