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引發學習動機?-教學案例分享
最近很有感觸的是一個學生的家長,她跟我說她越來越不知道怎麼跟自己的孩子相處,孩子目前是國三,都要她三催四請才會做家事,回到家就待在自己的房間玩手機,每次都會因為網路的問題起爭執。我們初步討論後,我以增加孩子的主動性,與逐步提升每堂課的評量卷的數量為教學目標。
記得我一開始過去幫孩子上課,孩子在我面前大方地抄作業答案,並不在乎我坐一旁看他抄答案的樣子。第一堂課我們先念了一篇課文,我問他內容是什麼,他只回應一句話,大致上就是把標題念一次;後來我請他先用回想的方式告訴我怎麼從家裡到學校,他講得很仔細,甚至是他到學校後要進停車場要用先抬起哪一隻腳,再滑下坡道的情節也鉅細靡遺地說出來,於是我請他將老師整理的歷史講義,每一句用一個圖的方式畫出來,意外發現他畫得很好,這是我們開始的第一堂課。

第二堂課我們依舊是先畫畫,在畫畫過程我問他,他喜歡的是拼圖還是畫畫,他說拼圖(但是他畫圖畫得很好),我再問他喜歡拼圖還是摺紙,他說摺紙,他說他看過網路上有用摺紙做槍的影片,之前嘗試過但是不成功;我後來又問他,他喜歡摺紙還是樂高,他說他喜歡Minecraft的積木,邊說他邊拿出他自己的一盒積木零件跟小人偶。我們第二堂課最後寫完評量卷後結束。
第三堂課我帶了拼圖給他,桌上放了拼圖跟學科自修,他馬上就打開拼圖開始拼起來,而且非常專心,十分鐘不到就完成了。後續的課程我則是帶了摺紙書,他看到摺紙書也是相當興奮地打開,後來照著步驟做,他做不到一半就放棄了,我看了看,我說我們先折到這裡,後面有時間再來完成。課堂上我問他,他在學校的狀況,他沒說什麼,只說同學都說他會擋住他們(因為身高),還有因為他會睡覺所以老師都叫他坐在第一排。這堂課結束後,我修改我的教學計畫,改以增加主動性以及自我肯定的內容為主軸來教學。
後續課程我把摺紙的時間拉長,我們在摺紙的過程中,我變成有很多機會可以讚美他,像是他看懂複雜的圖示、自已又完成了幾個步驟、角度摺的很工整等等,即使這個活動與學業無關。雖然他在過程中還是不時會說:「這個很難啦,我做不出來!」,我仍持續陪著他一起研究書上的步驟,反覆摺了幾次,好不容易將成品完成時,可以看見他臉上完成的喜悅。之後的課程,他越來越能獨自將一個作品完成,不需要我在一旁跟著摺。有趣的是,會丟掉考試卷的他,卻將所有的摺紙作品一直收在床上。

在跟他上課的過程中,因為他已經國三了,所以課程大部分的形式都是以討論居多,我也僅請他每週完成簡單的自我管理表格紀錄。紀錄上他從一開始一星期只完成一兩項家務,到現在他一個星期可以做七至八件事情,而且其中還包含完成自修中的評量卷。雖然成績沒有明顯的進步,但對於學業相關的任務,與先前相比,更能接受指導去學習,這是他這段時間很大的進步。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,孩子他主動完成評量卷,期待我過去檢查功課的表情,一邊看著你但還是會裝酷一下再拿出自修出來的那個樣子。
升上國三,學校開始安排各班級到高中職參訪的行程。他表情有點尷尬地跟我說,那天去聽科系介紹的會議時,他睡著了,而且他坐在第一排。我聽完後,我問他,沒有去參觀教室嗎?他說沒有,就是坐在那邊講很久。我知道他有注意力不足的狀況,我告訴他,學校的老師教過很多學生,你絕對不是他們遇到第一個在課堂上睡著的人,但是你有留意到你在某些場合睡著是不合適的,所以你可以想一些適合你的方式,讓自己能提振精神。這堂課的後半段,我們開始討論,在上課的時候可以用哪些方式提振精神,另外還參考一些學習策略的書籍,教導他答題技巧,讓他在想睡覺前,可以運用答題技巧先將考試完成,盡量不要影響到考試。這是一堂令我很感動的課,因為他開始願意將自己的困難,說出來與我討論,並且想嘗試解決。
在目前以考試作為升學管道的制度中,考試分數當然很重要,因為分數能快速地分析出每個孩子的學科的學習現況,在校成績也會密切影響著孩子未來的進程;但分數也可以不重要,因為它只是一個讓自己檢視目前學習狀態的工具,並不代表個人。個人的優劣絕對不是與分數綁在一起,分數不好並不表示考不好的孩子就是個失敗的人,相反地,分數不好的孩子,也有很多很棒的特質。比起分數更重要的是,如何在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後,能夠持續嘗試克服的學習態度,不讓他人的評價輕易影響孩子的自我效能。我們除了陪著孩子一起檢討考卷、檢視自己學習狀況,更重要的是協助孩子進行分數以外的探索,因為孩子學習的動力永遠來自於他們對於未知的好奇和探究的熱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