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想遊戲能力與情緒調節

大寶: 媽媽妳過來一下(窸窸窣窣)
我:嗯?什麼事?
大寶:我不是叫你媽媽,是這個寶寶(手上的玩偶)在叫她媽媽(指另一個玩具)。
我:噢,好(笑) 大寶:(繼續拿著玩具窸窸窣窣)

【假想遊戲】

孩子在家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玩玩具,他們的遊戲行為大致會歷經幾個過程: 1歲左右的孩子會開始探索他們的環境,並且開始對各式各樣的玩具感興趣; 1至2歲的孩子會開始出現模仿大人使用物品的動作,像是學大人講電話、學大人拿著筆畫線條、拿抹布擦桌子。

2至3歲的孩子則會運用想像力,除了玩具原本的玩法外,孩子們開始在遊戲中注入各自的生活經驗,將這些物品用有創意的方式來嘗試新玩法,例如樂高積木除了疊高,可以組長長的變成火車、短短的長方形可以變成紅綠燈、換個形狀還可以變成商店。

隨著孩子的成長,遊戲的語言也會變得複雜得多,觀察3至4歲左右的孩子,他們會拿著小玩偶,看似自言自語地在旁邊小聲地玩。孩子們的遊戲開始會結合平常的生活經驗,在遊戲中發揮豐富的想像力,來組織和計畫假想遊戲的角色與劇情,這屬語言能力更進階的展現。

通常孩子們會以大人跟他們說過的話、看過的卡通劇情,或者是以聽過的繪本故事為題材,開始當下的遊戲主題。 那麼哪些遊戲方式屬於假想遊戲呢?通常當孩子出現物品替代、無中生有、改變屬性其中一種遊戲行為時,我們會說孩子正在進行假想遊戲。

【下面舉幾個例子】
1.物品替代:將盒子假裝成碗、紅色積木假裝成蘋果、綠色球假裝是西瓜
2.無中生有:假裝吹蠟燭、假裝用吸管喝飲料
3.改變屬性:杯子燙燙的

每當大寶在我身旁玩扮家家酒遊戲時,我都會豎耳聆聽她描述的對話。有的時候是我提醒弟弟不要爬高所說的話,大寶會假裝兩隻小玩偶在講話,把這件事也"演"進去。有的時候是跟寶可夢相關的劇情,拿著小小的球往外丟,一邊喊著:「我要把你收服」。有時只是這樣看著她玩,心情也會因為她的童言童語,跟著輕鬆起來。

假想遊戲不僅促進孩子思考,我們也會看見他們如何應用他們的語言能力,以及問題解決的能力。研究顯示,在遊戲中出現表達情緒感受較多的孩子,在講故事時也會更容易同理故事人物的處境,出現更多情感的描述,通常他們玩法也會更有創造力。

孩子們的創造力也與孩子問題解決的能力相關,一個有創造力的孩子,將能夠在遇到問題的狀況下,更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,並嘗試更多解決的方案來解決問題。若要提升孩子的情緒調節與同理心的心智發展,假想遊戲是關鍵的一環,他們能透過假想其他人在事件中的感受,更理解他人。例如孩子怕別人喝熱湯會燙到嘴巴,所以會在碗上假裝吹涼再遞出去。

孩子是天生的遊戲好手,我們在旁陪伴時,除了多聆聽孩子的遊戲語言,了解他們看待事情的角度以及解決問題的新方法,除此之外,我們也能是提供素材的角色,藉由共讀不同的繪本、探索生活中的新體驗、教導孩子新遊戲,這些都能讓孩子之後有更多的元素、情境來變化他們遊戲,激發他們的想像力。

下次看到孩子自言自語在跟自己玩的時候,不妨靜靜觀察,他們如何應用自身豐富的語言與想像力在遊戲中學習社會化的過程,你肯定能在孩子身上發現許多驚喜,暗自驚呼原來他/她又學會了這麼多。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