增強就是讚美孩子?

-談增強的迷思與使用原則

在進行到府技能培訓 課程的過程中,有些家長會有的疑問是:「我已經讚美我的孩子,但是我的孩子聽到後似乎沒什麼感覺,也不會因此而高興。」

到底應該怎麼做才是增強呢,進行增強的時候是否要注意哪些原則呢?

✖️迷思一:平常會玩的東西都可以做為增強物

增強物的定義是指當某個刺激物出現,包含人、物品、活動、權力等,能讓學習者 提高 預期行為的出現,可促進學習者的學習行為,才會被稱為增強物。因此,假設孩子平常喜歡剪紙,但當我們要使用剪紙活動來做為增強物(上完課後再繼續剪),孩子聽到後很快地拒絕,也不願意再剪紙了,表示剪紙這個活動暫時沒辦法促進孩子的學習行為,那麼這個活動就不能算是孩子的增強,還是要重新確認孩子的動機(可透過刺激偏好評量來確認)。也就是說,剪紙可列為孩子的潛在增強物,但尚未成為有效的增強物。

✖️迷思二:每個孩子都喜歡讚美

讚美是類化性制約增強物(generalized conditioned reinforcers)的一種,通常讚美對孩子有增強的效果,主要是因為讚美曾經跟孩子的愉快經驗做配對;比方說,父母在讚美孩子時會一邊微笑地看著孩子、跟孩子進行有趣的肢體互動、分享好吃的零食等,孩子會將讚美的語言跟愉快的經驗做連結,久而久之,讚美對孩子而言也具備增強的效果。

但有的家長可能會疑惑,為什麼我也有與孩子互動,創造好的經驗,但孩子對給予的讚美似乎感覺可有可無,有時候要多跟孩子互動時,他們還會生氣。

這種時候就要思考一下是否出現以下情形:因為我們的互動而過於延遲他獲取增強物的時間(孩子急著想吃東西),或是只在學習情境的時候才會讚美孩子(孩子對讚美所連結到的是要繼續上課)。

✖️迷思三:任何好行為都可以增強

通常要讓增強物有效果,我們會選在學習者的目標行為出現後,再給予增強物。立即增強時,很重要的一點,我們同時也要留意他們反應的品質。比方說,一個手放好安靜聽完,並正確回答問題的反應,會優於另一個有正確回答問題卻伴隨笑聲跟叫聲的反應。因此在增強的時候,也要留意孩子反應的品質,避免增強到孩子的不合適行為。

✖️迷思四:說孩子的好話就是增強

比起千篇一律的萬用讚美,具體的描述孩子的行為,能讓孩子更清楚自己做出了哪個好表現,有助於提升未來此行為的出現頻率。來看下面兩個句子:1️⃣你這樣做很棒喔;2️⃣你問問題的時候,有舉手等老師叫你才講話,很棒!

後者的具體描述,我們可預期孩子重現好行為的可能性會比較高。

最好的增強

對於讚美,我們需要透過很多的經驗讓孩子期待讚美的出現;當孩子開始期待,這個時候的讚美就會自然而然地具備增強的效果。

孩子從配對讚美的愉快經驗、期待讚美的出現,進而追求自己更好的行為結果,透過自己的表現來獲得增強(自我增強),漸漸地轉變成內在動機。他們也會慢慢發現,原來呀,學習本身(解決不同的問題)的滿足感,就是最好的增強。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