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/05/13台南社交遊戲團體課

圖1:芳綾老師早早就到現場了,真心覺得台南的里民活動中心環境很棒!
圖2:小朋友陸續到場
圖3:老師向小朋友自我介紹

圖1:下午時段,小朋友們先跟著芳綾老師伸展一下身體吧
圖2:腳也要動一動哦
圖3:跟小朋友們介紹第一個遊戲,需要輔助參與的孩子先在旁邊看大哥哥們示範

圖1:想一想剛剛老師的規則,雙腳跳在圈圈內
圖2:還沒輪到的小朋友也有好好排隊
圖3:過關啦! 大家將自己的無敵星星貼在自己的名字上

圖1:小朋友們在互相分享吃披薩的經驗
圖2:拿著菜單詢問其他孩子想吃哪樣餐點
圖3:有禮貌詢問的孩子都過關! 大家將自己的無敵星星貼在自己的名字上

圖1:老師講故事,孩子們都有認真回應老師問題
圖2:聽到一半站起來發表看法
圖3:想發表意見的時候要記得舉手哦,因為會打斷老師說故事呢!提醒之後能馬上調整,用禮貌的方式先舉手再說話,做的真棒❤

圖1:回想剛剛的故事,手上的圈圈能變成什麼呢
圖2:大聲說出自己的看法
圖3:介紹最後一個遊戲囉!

圖1:團體技能尚在建立中的孩子,用指認的方式參與活動
圖2:等待老師揭曉答案
圖3:課後跟家長們交流意見


【後記】
在團體課程中,芳綾老師使用的是團體後效的策略,先預告孩子參與活動時的注意事項,並且在過程中,鼓勵孩子踴躍表現團體中的合適行為,參與的孩子也都表現得很棒,沒有讓老師喊破喉嚨,大多都能在一次提醒後就立即調整自己的行為,做出參與團體時的禮貌表現。

這次有個孩子參與團體的技能尚在發展中,因此大部分的活動都是由家長在旁邊輔助下完成,不過雖然孩子每個遊戲都只參與到一小部分,但也能孩子去嘗試注意別的孩子,提升他對其他孩子的注意行為,這會是他本次社交團體課的優先目標;這邊也給家長們一個小建議,通常可以等孩子能理解常見指令後,再參與團體課會比較合適,對孩子而言也比較不會覺得困惑。常見的指令包含:拍手、坐椅子、站起來、轉圈圈、舉手、過來、丟這裡、跑跑、拿給他、推給我、收起來等等。

謝謝家長跟小朋友們當天的參與,當天剛好也是母親節呢,很開心能跟大家一起度過很愉快的下午。

親子共讀這樣做,讓我更了解孩子

應該每個孩子都很愛聽故事,我的孩子當然也不例外。從小我就買很多故事書給她,除了經典繪本外,假日有空時也會帶著她到圖書館借書,這也是她每週期待的行程之一。

唸故事給孩子,其實也是在考驗家長的表演能力,常常同一本書我就要換不同的角色的聲音唸給她聽,為的就是希望增加她對閱讀的興趣。慢慢地,現在也觀察到,這位小姐姐也開始仿效媽媽,會拿書給弟弟,還主動說:「來!弟弟,姐姐唸故事給你聽♥。」所以我們家小寶開始閱讀的時間比姐姐早,從六七個月就開始被姐姐"陪"著看書了。

在大寶對閱讀越來越有興趣後,我希望她不僅是當個聽眾而已,所以在故事聽完後,現在,我會在後面多問她一個問題讓她思考。

「你聽完這個故事,如果你遇到這個公主(主角),你會對她說什麼呢?」

她有時候會回答我故事最搞笑的部分,像是「河馬怎麼一直亂放屁」;有的時候會認真的邊指著書說「公主跟王子跳舞好開心」、「媽媽下次你也買這個給我好不好?」總用天真的童言童語回答著我的問題。

孩子認真用她的觀點回應問題,無論是稱讚或指責故事裡的角色。聽故事就像是在和故事角色互動,而我們可以透過這個討論更了解孩子們的第一反應。

孩子說著角色好,亦表示孩子認同這些表現是「好的表現」,孩子也會期待我們看見她表現出的好行為。

若孩子訓斥故事角色,比方說小豬怎麼不好好排隊,大野狼怎麼亂撞別人的房子;像我們家的孩子對這些內容就會說的氣呼呼地,還一邊插著腰表演(笑)。這些回答因為是孩子的直覺下的反應,我們可以聽看看孩子是怎麼告訴別人不要做哪些事,他們的語氣跟句子是否合適,也可以直接告訴孩子,如果她這樣說,也許別人聽了會生氣或難過,讓孩子練習同理別人的感受。

花點時間陪伴孩子對他們而言是很重要的事,責任不能只丟給老師,幼兒園只是輔助,家庭教育才是最重要的。藉由聽故事的互動,孩子會樂於分享幼兒園的大小事,親子關係也能更加緊密。

你是在增強孩子還是賄賂孩子?

談增強法則

美美(化名)是一名家庭主婦,美美說她對於孩子不聽話的行為感到很頭痛,她說:「我都有在他不聽話的時候沒收他的東西,爸爸也會處罰他,但他就是不聽話。」我又問:「比如他玩具不收的話,你會怎麼做呢?」媽媽:「我不會幫忙他,但是假日就不會帶他出去玩,因為他不聽話…。」

我們總認為我們是以正向行為的方式在教養孩子,但感覺這種「談條件」的狀況似乎時常發生,我們告訴孩子:「如果你不收玩具,你假日(遙遠的獎勵)就不能出去玩。」後來,孩子妥協了,他可能是因為假日想出去玩所以開始收玩具,另一個可能是,爸爸媽媽看起來很生氣,所以要趕快收拾,不然等下會有更可怕的處罰會出現。

總之,孩子收拾了玩具,但孩子也學到了下次可以跟爸爸媽媽說,我要先出去玩,回來再收玩具。並且可能舉一反三出現在其他相似的情境,例如:爸爸你先買這個玩具給我,我回家會乖乖把飯吃掉。雖然孩子的行為看起來有發生改變,但這種「談條件」的狀況總感覺很不自然,似乎不給獎勵的話,孩子就不願意表現出好行為。

所以,我們先來釐清,到底什麼是正增強,什麼是賄賂。

所謂的增強物,意旨能使孩子產生動機發生行為改變的物品或活動或社會性增強,例如食物、糖果、電視、玩具、手機、桌遊、讚美、擁抱、搔癢等。而正增強,即在孩子好行為出現後,給予孩子增強物,以增加好行為未來的發生率。

賄賂則是 1. 在好行為發生之前告知獎勵,誘使孩子出現好行為,例如上述例子「爸爸先買玩具給你,但是你回去要好好吃飯。」-用獎勵收買孩子,誘使孩子出現好行為。

或者是 2. 先告知獎勵,並用來停止不好的行為。例如:「你不哭我就帶你去騎腳踏車」-同樣是用獎勵收買孩子,誘使孩子出現好行為,並且孩子可能學會了用不好的行為要求到獎勵。

但如果收買有用的話,為什麼不建議使用呢?因為賄賂並不會增加好行為未來的發生率。試想,孩子每次都要看到獎勵才願意配合,那孩子出現好行為的主動性肯定不高。若孩子每件事都需要多次耳提面命下才能完成,我們在與孩子互動時的情緒一定多少也會受到影響。所以用收買的方式除了無法解決行為問題,很有可能還會增加行為問題的發生。

這裡分享幾個例子讓大家比較清楚正增強的使用:

1.立即增強:講電話時,孩子在旁安靜看書,沒有出聲音吵鬧,比個大拇指讚美孩子的安靜表現。(遙遠的獎勵不易增強到特定的好行為,因為在獲得遙遠的獎勵前還會發生很多事件,孩子不容易與自已當下的好行為連結在一起。)

2.普馬克法則:先寫完功課才能看電視。(大人可以先跟孩子預設好規則:先完成較不喜歡的活動,再去進行喜歡的活動。)

3.正增強是發生在好行為之後:因為有把飯吃光光,提供孩子玩ipad遊戲的時間。(提高吃完飯此一行為未來的發生率,之後再逐漸褪除增強物轉變成社會性讚美或自然增強,如吃光飯就不易肚子餓。)

4.設定合理的增強標準:先把你的玩具收好,收好後才能看電視。(視孩子現有的能力去訂定規則,若要求幼齡的孩子除了收好玩具、折好外套再去洗碗,過於困難的任務,孩子可能會在過程中容易放棄或出現大哭的行為,無法持續表現好行為)

以上整理出四點關於正增強的使用原則,最後分享我很喜歡的一句話:「教育,是一種生命影響生命的歷程,也是生命感動生命的旅程。」家長就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位老師,教養方式對於孩子的影響不言而喻,我們和孩子,存在一種生命相互影響、相互感動的關係。增強並不是裹著蜜糖的毒藥,以正確的方式去應用增強,每次的相處都將會是彼此的甜蜜時刻。

【4月主題分享】-情緒教學

情緒對孩子而言是較為抽象的概念,該如何引導孩子更精確的描述內在感受呢?

孩子氣得又叫又跳時,除了告訴孩子安靜外,平常可以怎麼帶著孩子控制情緒呢?

同理心的表現又是從幾歲開始呢?

本月主題分享將依據三個情緒發展階段,說明該如何加入不同的策略來進行教學,分享結束後有提供Q&A的時間,歡迎有興趣的人一同參與!

日期:2023/04/05 晚上20:00-20:50
費用:免費
地點:google meet 線上視訊平台
備註:報名成功後,將於活動前三天發送視訊連結至報名填寫的E-MAIL中。
報名連結
https://www.beclass.com/rid=274b0b86422996e92e33